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要求的用能特點為:天然氣供應充足,用電、用熱、用冷負荷都非常集中。夏季以空調制冷為主、伴有部分蒸汽和生活熱水需求,供冷時間長,單位面積負荷大,同時冬季供暖時間較長。應用對象組織性強,機構統一,便于集中控制和管理。
典型的應用場合有:
- ● 用于人口稠密的城市商業中心、住宅小區、酒店商廈、快餐店、醫院等需要洗澡和生活熱水、除濕熱源的場合。機場、大學、機關等公用事業單位。
- ● 用于原有的區域小型柴油機和燃氣輪機站的改造、小鍋爐煤改氣改造。如果用戶原有柴油發電機,只要進行改造,就能滿足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的要求。還可用于現有的城區內工業燃煤熱電聯供機組的替代。
- ● 用于有冷熱負荷要求的工業園區,工業用戶裝機容量約是民用4倍,潛力極大。
- ● 用于集合、慶典、運動會等須保證供電安全的場合(固定或車載),以及醫院、銀行等須保證供電安全的單位。
- ● 新開發的城區和房地產小區。出于能源結構調整的要求,新開發的城鎮過程不應當走燒煤污染或低效率單燒液化天然氣的老路,也不應當采用分體式空調或窗式空調。
方案架構
以天然氣為主要燃料帶動燃氣輪機、微燃機或內燃機發電機等燃氣發電設備運行,產生的電力供應用戶的電力需求,系統發電后排出的余熱通過余熱回收利用設備(余熱鍋爐或者余熱直燃機等)向用戶供熱、供冷。通過這種方式大大提高整個系統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實現了能源的梯級利用。還可以提供并網電力作能源互補,整個系統的經濟收益及效率均相應增加。
學校占地面積大,校園內大多數建筑僅面向師生開放,實際使用頻率并不高,照明與插座用能占電費支出的較大比例。大多數校園建校時間久,在用能方面存在多樣化的問題, 需要定制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校園綜合能源服務需與校園整體規劃結合,運用系統性整體思維制定解決方案,來滿足校園用戶實際需求。具體思路包含三點:
首先,注重科學發展、統籌兼顧,在全面提升全校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減少能源費用的同時,兼顧學校、部門、學院、師生等各方利益,保證項目的技術先進性、經濟合理性、工程可行性。
其次,注重創新、引領示范,在滿足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財政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與綠色校園、可持續校園建設相結合,全面提升節約型校園管理水平,創造性打造綠色低碳智慧校園。
之后,注重突出特色、樹立典范,校園綜合能源項目實施過程體現學校的學科特色,遵循實事求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保證用能安全的前提下實施,形成一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綠色能源供應和管理系統。正泰聚能可通過對建筑電、冷、熱、汽、水、可再生能源進行監測、分類分項分戶實時在線計量、協調控制、需求響應、用能診斷、統計分析、對標管理、定額管理、用能預測等。各級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平臺,實現所管轄高等院校能源信息化管理,以實現校園的低碳化、智能化、綠色化。
方案架構

- ● 結合低碳化校園的建設需求,對校園高能耗建筑開展有針對性的節能改造,因地制宜地開展水、電、熱等資源循環利用建設。
- ● 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互聯網技術在校園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中的應用,提升能源系統的多級監測、能效診斷、能源優化配置及設備運維等智能化水平。